案例分享:糖耐量低減可逆

  黑龍江省大慶市乘風新村小區的劉老伯近來有點“煩”。他的身體一直很硬朗,在剛剛進行的一次健康體檢中,卻被醫生診斷爲糖耐量低減,說他是糖尿病前期,如不抓緊防治,遲早要“轉正”爲糖尿病患者。老人家納悶了,啥是糖耐量低減啊?沒多喫多喝的,咋成了糖尿病“後備軍”呢?

  大慶油田總醫院從事糖尿病流行病學研究的王金平教授介紹說,糖耐量低減是介於正常人與糖尿病人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,就是對糖的耐受力下降了。正常健康人血糖水平爲空腹血糖小於6.1毫摩爾/升,就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7.8毫摩爾/升。如果一箇人沒有糖尿病症狀,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均超過正常水平,而又不夠糖尿病診斷標準者,則被稱爲“糖耐量低減”或“糖尿病前期”。

  像劉老伯這樣的糖耐量低減患者,一般沒有典型的臨牀症狀,不容易引起警惕,只是在偶然的體檢中發現血糖異常。研究顯示,糖耐量低減常常合併多種代謝危險因素,最多見的是肥胖、血糖高、血壓高、血脂異常、血尿酸高及微量白蛋白尿。王金平教授介紹說,糖耐量低減者的轉歸有3種可能:一種是轉變爲真正的糖尿病,一種是保持現狀水平,還有一種是恢復正常。糖耐量低減的人如果聽之任之,每年會有5%-15%的人步入糖尿病患者的“行列”。

  事實上,糖耐量低減人羣轉爲糖尿病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100倍,而且易使冠心病、腦卒中的死亡風險顯著增加。糖尿病目前尚無法根治,糖耐量低減是惟一可能逆轉爲正常的階段。糖耐量低減者經過飲食調節和運動,完全可以實現命運的“大翻盤”。有專家估計,我國現有明確診斷的糖尿病病人逾4000萬,糖耐量低減人羣約4000萬以上。因此,及早進行干預,儘快切斷糖耐量低減這條通向糖尿病的“必經之路”,對於大幅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、減少各種併發症的發生,以及降低醫療費用的支出,尤爲關鍵。

  王金平教授介紹說,早在1986年,大慶油田總醫院就攜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,對大慶地區10萬人羣進行了糖尿病和糖耐量低減的調查,並通過飲食與運動等改善生活方式的手段,對糖耐量低減者實施了干預,最終證實,飲食、運動及飲食加運動可分別減少發生糖尿病風險的31%、42%、46%。這項研究成果成爲世界首創,至今仍被國際醫療界廣泛引用。在控制飲食、戒除菸酒、體育鍛煉的同時,還可以應用一些治療糖耐量低減的藥物,以控制體重,改善胰島細胞功能,減輕心血管病危險因素。

  王金平教授指出,肥胖、不愛活動、血脂異常、有糖尿病家族史和高胰島素血癥者,均是誘發糖耐量低減的潛在“殺手”,務必要引起高度重視,絕不能麻痹大意。而一旦被確診患上了糖耐量低減,更應密切觀察和定期檢測血糖,並長期不懈地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干預。國內研究表明,科學理的治療可使31%~46%的糖耐量低減者避免成爲糖尿病病人,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也將大大減少。